雅俗共赏的道州调子戏
高正伟
道州调子戏是乡村民众喜闻乐见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道州人民对调子戏的喜爱程度,不逊于东北民众对二人转之挚爱。
道州调子戏发源于1000多年前的唐朝,据范恩友等艺人口传:唐代的唐明皇喜欢唱戏看调,他经常召集一些吹拉弹唱的才子佳人排戏唱调,并亲自司鼓排练与演出。此事传闻开来,道州的民间艺人便欢腾雀跃,随之仿效,每到逢年过节和喜庆场合,就伴随着龙灯、狮子与花灯,兴起了山歌、俚曲、小调等说唱艺术,后来又逐步地变为一旦一丑表演小调、对子调,载歌载舞。道州调子戏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唱词与道白朴实、风趣,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人的深度加工,慢慢地形成课子、道白、对话、唱腔等表现方法,并运用戏剧的形式出现在舞台上表演,常以民间的忠、孝、仁、义等内容为题材,唱半戏半调,从各个角度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剧目有《刘乃求嗣》、《李进耕田》、《张古董借妻》、《土地送子》、《王一讲理》、《龙女配》、《寡妇上坟》、《张先生讨学钱》等200多个。在艺术形式上变一旦一丑为生旦净丑俱全,并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方式,结合本地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加以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剧种。唱词简明、粗犷、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情节感人,语言以本地方言为主,风趣幽默,乡村群众每逢喜事与节庆常请戏班演出三至五日甚至十天半月不等。
由于它的剧目故事以反映民间生活情节为主,是歌颂劳动人民的,多为封建官府鄙视和禁止,历代州志中没有记载内容,以为太俗气不能登大雅之堂。解放以后,调子戏得到重视,1994年新编《道县志》有所记载:“道州调子戏源于民间戏狮子歌舞活动……”“道州调子戏、傩愿戏、祁剧、京剧、木偶戏、歌剧等,县内均有流行,但尤以道州调子戏、祁剧演出活跃。”
据《道州志》记载: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恩祥在上追塘创办“学字馆”,收徒10余名,主要教半戏半调;光绪二十三年(1897)缺婆子(佚名王姓)在县城桥背街创办“清字馆”,收徒20人,以教唱道州调子戏为主;民国6年(1917)老人丑学在上追塘创办“老人丑班”,每学期20人;民国14年(1925)道州调子戏艺人冯初学在广西平乐组班,收徒传艺近十年;民国16年(1927)廖有仔在石洞村创办调子戏科班“廖有仔班”;民国18年(1929)蒋学庭在县城湾里街办“六合班”;民国32年(1943)杨盛吉、何玉清在上追塘创办“何玉清班”;寿雁唐家的杨彩彩等组成调子戏上广西、灌阳、平乐、恭城等处演唱,很受欢迎。
实际上,从道州调子戏艺人记载先辈的传承情况得知:调子戏已有1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在民国时期,调子戏科班尤为盛行,并出现较多职业和半职业戏班,演出活动频繁,可官府却将调子戏视为“淫戏”,以“伤风败俗”为由屡次下令禁演,戏班只好在边远农村演唱,调子戏艺人备受歧视,剧种遭到严重摧残。
新中国成立后,调子戏得到重视,道县县委、县政府指示县总工会招收调子戏艺人组建新民剧社,1950年,原道州调子戏名艺人张霞清、何玉清、范恩友、冯祥昌、涂胜清、何国玉、杨彩彩等十几人被零陵专区招去组建零陵地区花鼓戏剧团,并成为该剧团的主要演员,于是,道州调子戏便与祁阳小调有机地融合,形成了零陵花鼓戏地方剧种。
有位著名戏剧评论家将所有的戏剧风格总结为二十四种品味,道州调子戏就属于“野气三分”的那种品味,道州调子戏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有“三气”,即俗气、野气、和气,这“三气”融合成一个词语——妙趣横生。何谓妙趣横生,现举三例加以证明:
一、俗气,如《土地送子》一剧的夫妻对白:
蠢妻:蠢子!我与你去那庙里拜拜菩萨,好不好?!我嫁到你屋里三年了,还没养崽咧!
蠢仔:你没养崽莫怪我,屋里不是我当家,屋里是我爹爹当家的,你没养崽怪我爹爹。
蠢妻:死蠢子!我……我没养崽关你爹爹什么事?我是讲你屋里祖水不好,没养崽咧!
蠢仔:我……我屋里祖水蛮好,我屋里养了崽。
蠢妻:你养的崽在哪里?
蠢仔:我……我屋里那猪婆养一胞崽崽十二个,你讲没养崽?
蠢妻:哎呀!那是畜生下崽崽不算的,是人养崽才算崽。
蠢仔:人……人养崽才算崽?
蠢妻:是的,是人养崽才算崽咧!
蠢仔:人养崽,有,我……我姐姐没许没嫁,她……她在屋里养了三个崽。
蠢妻:哎呀!蠢子鬼!你姐姐没许没嫁就养崽,讲不得的咧!那是你姐姐偷人养汉,那是养私崽!讲了别人笑的咧!讲不得咧!
蠢仔:这……这是养私崽,讲……讲不得的?
蠢妻:对,讲不得的,你姐姐养私崽讲不得的,讲了别人笑你的咧!
蠢仔:养……养私崽讲不得,你……你晓不得和别人去养几个众人崽!
蠢妻:蠢子鬼!你……你越来越蠢了,你……你再讲!你再讲,我打死你……
上例中蠢仔专讲蠢话,语言太俗气,可群众喜欢看,一看便捧腹大笑,都认为:“反正是蠢仔讲蠢话,逗逗乐有何不可呢?”“笑一笑,十年少嘛!”人民群众认可,并且一唱千年,年年认可。
二、野气,如《张古懂借妻》一剧中的唱腔:
张古懂:(唱)
老婆不要把气生,只怪老表起歹心。
回头我把老表骂,你是一个混账人!
为你上京去赶考,借你表嫂打照面。
讲过辰时借她去,约定未时回家门。
谁知老表起歹意,留下过夜成了婚。
不看姑母情分上,我就吊你老母亲!
想起我就心头恨,扯起就是两脚尖!
要你上前劝表嫂,叫她跟我回家门。
二例的唱词“不看姑母情分上,我就吊你老母亲”,一个“吊”字显得野气,可这是农村大部分人的口头语,他们不觉得野,因为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既然是大部分人讲不野,那就让少数人服从多数人吧?况且根据剧情发展需要,也合情合理,老婆借给老表,约定不过夜,老表讲话不算数,过了夜……吊他几句娘一点不过分。
三、和气,如《王一讲理》剧中的唱腔与道白:
王一:(唱)
叫了一声亲家娘,骂你一声寡婆子!
我今有话来问你,你把儿媳可当人?
若是把她当人看,为何打她哭唏唏?
要她上山去砍柴,要她挖土冲墙壁,
要她出门去挑水,要她下水挑塘泥,
要她磨房去磨面,要她碓屋去舂米。
讲了一声她不去,你就打骂不容情,
上面用那竹条打,下面又用脚来踢。
你今打骂太过分,全身打得刷了皮,
打我妹妹还小可,你又骂她外家人,
骂我大伯伯驼子背,天天勾头寻东西;
骂我二伯伯拐子脚,一拱一翘路不平;
骂我老母亲豆丝眼,你去拿她煮菜吃?
骂我老子猴子样,你去拿他耍把戏?
骂了这些还不算,又来骂我王老一,
骂我个子矮坨坨,三泡牛屎都不如。
讲起我就心头恨,老子就要打东西,
打烂你的铁鼎锅,要你没得煮饭的;
打烂你的大扒锅,要你没得煮菜吃;
打烂你的大水缸,要你没得装水的;
打烂你的木脸盆,要你没得洗脸的;
打烂你的大磨子,要你不能磨粑粑吃;
打烂你的大尿桶,把尿泼到堂屋里;
踩烂你这大屎桶,要你搂起没得装的;
堂屋搞的温温臭,要你一家不好安身;
样样东西都打烂,看你拿我怎么样?
若是今日搞拗我,要你一世难安身。
婆婆:(唱)
骂你一声短命鬼!骂你一声打靶的!
为人吃饭要吃米,说出话来讲道理。
哪个有你妹妹懒,样样事情不会的,
各样事情不愿做,婆婆我才教训人,
我今还没打着人,她就赖死哭唏唏,
她今告状告得好,让你哥哥生了气,
讲我上面竹条打,讲我下面用脚踢,
喊她出来看一看,看看打伤在哪里?
看看哪里出了血?看看哪里刷了皮?
她告假状不要紧,害你哥哥打东西,
样样东西都打烂,叫我婆婆好痛心。
倘若今日我有错,我放鞭炮来赔情,
倘若是你妹妹错,看你怎样出我门?
从头到尾一些事,叫她出门来讲清。
王一:(唱)
你讲最后几句话,句句说得有道理,
倘若真的是你错,你放鞭炮来赔情;
若是我的妹妹错,我就不好来出门;
回头我把妹妹喊,叫声妹妹快出门!
(妹妹上)
刚才你娘讲的话,字字句句说得清,
你今对我讲真话,不要说些假事情。
媳妇:(唱)
哥哥打坐堂屋里,妹妹有言你听清,
今日不为别的事,只为昨天半夜里,
妹妹嫁来一年整,活活守寡难做人。
夫妻二人来睡觉,从来没得那事情,
昨天睡到半夜里,与他睡到一头去,
我讲让他干那事,他说阳痿来不起,
因此我就生了气,将他一脚踢下地,
婆婆见我打丈夫,她就故意来磨媳。
王一:(唱)
我今骂声小妹仔,你是一个蠢东西!
两口子的那种事,亏你刚才讲得出,
这事开头又不讲,害得我来打东西,
低下头来仔细想,拉上妹妹来赔情,
千错万错是我错,不该生气打东西,
叫了一声亲家娘,请你原谅王老一,
妹夫得了阳痿病,快快治病去求医,
各样东西打烂了,我掏银子赔新的。
婆婆:哎呀……今日是大水冲倒龙王庙——自家人撞倒自家人了。亲哥也!我儿子有阳痿病,我还晓不得咧!快,我去煮晌午,吃过晌午我就去请医生为儿子治病,打烂的锅子不用赔,也不用买了,我买了一套新鼎锅扒锅,是准备以后分家用的,秋莲,你去杀一个鸡,让你哥哥吃鸡肉送酒,补一补,补了以后再来打东西,哦,讲错了,讲错了,是补了以后,不再打东西。
王一:对对对,不再打东西,不再打东西。
《王一讲理》剧中的王一到亲家娘家见妹妹挨打哭泣,就与亲家娘闹得天翻地覆,并怒气冲冲打烂她的一切家具。当双方论理时,王一讲不过亲家娘,是因为妹妹开始讲了假话,不全是亲家娘的错,也就是剧作者设置了一个误会法,戏剧矛盾的导火线是秋莲丈夫有阳痿病。结果“王一讲理”变为“王一赔理”。大闹矛盾的两人既不要人家劝解,也不用官府断案就自行和好,这岂不是怪事一桩么?剧情让人看了不能忘怀,觉得奇怪,感到有趣,也觉得符合情理。俗话说:“和气生财”、“和为贵”。一个“和”字代表着人之常情,代表着社会常理,实际上道州调子戏剧目有80%以上都具备“三气”品味,有了“三气”就变得有乐趣,有了乐趣,观众就喜欢看。
道州调子戏的服装、道具、化妆与其他古装戏基本相同,调子戏曲目丰富多彩,分为走场牌子、小调、对子调、丝弦小调四类,共有曲目324个。后台有文乐、武乐之分,文乐一般以挽胡、唢呐、三弦为主,也配备笛子、低胡,根据剧情需要可一曲变多调,以达到最佳艺术效果。武乐有小鼓、朝鼓、老榔、大钹、小钹、大锣、小锣。相传司鼓祖师兼打的老榔原是四块板,因被“八仙过海”的曹国舅借去一块变作船儿漂海去了,从此,老榔便由四块板改为三块。
道州调子戏至唐朝以来,有个规距,凡有人拜师学艺,先须摆设香案,叩首祭拜梨园祖师唐明皇灵位,方可入门学艺。
由于道州的民间艺人去广东、广西等外地卖艺,并渐渐地分布到两广安家落户,四处扎根,特别是到广西演出最为频繁,调子戏便在广西广为流传。于是,广西艺术界捷足先登,将民间流传的调子戏发掘整理与改编,定名为彩调,并组团排练演出,摄制成光碟大量出售,纵观所有彩调剧情,可谓与道州调子戏内容是大同小异,曲调也大致相同。
为了将道州调子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县文化部门经常派出专业人才对民间艺人加强辅导与培训,与新兴文艺有机融合,推陈出新,组成多个业余剧团,在节日期间走村访乡巡回演出,活跃群众文化。
1958年,县文艺学校演出调子戏《三看亲》、《双捡菌》、《胡二坐车》、《芙蓉河》等剧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文化大革命”时期,调子戏被斥为封建文化,禁止上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调子戏恢复上演,全县农村组建调子戏班10余个。1981年,道江镇文化站站长王正中招收民间艺人20余人组建道州花鼓戏剧团,以演花鼓戏和调子戏为主,到全县乡村四处演唱,很受欢迎。1983年,四马桥乡鸡公神村艺人蒋俊西一家8人办起家庭剧团,能演出24个调子戏,在1984年“计划生育宣传月”中,该剧团在全县乡村巡回演出调子戏《君子兰》,受到好评。1985年,何聪清筹措资金1.8万元购买了服装与道具,组织唐奇学、胡红兴、何开告、蒋贞凤、周香嫒、宋国英、孟红教等20多人组建道州调子戏剧团,经常应邀到广东、广西等地演出,深受观众欢迎。1992年至2002年,县文化馆联系辅导的白马渡吴藕莲家庭剧团,常年编创调子戏深入乡村演出,被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先后授予“百佳民间业余剧团”和“热心服务群众先进基层文化单位”,并荣获奖金5000元。2008年7月,万家庄乡五洲村蒋芳布家庭业余剧团编创调子戏《喜迎奥运》,到永州市参赛荣获一等奖,2008年8月又代表全市到省级参赛获优秀奖。2008年至2010年,调子戏《男耕女织》、《接满妹》、《子孝家和》、《王婆夸机》分别在中国(道县)第一、二、三届中和节展示风采。2006年至2011年,道江镇文化站站长朱远智在敦颐广场举办“广场大舞台”活动,经常表演调子戏节目,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由县文化部门辅导编创的《张千参军》、《吴有家卖余粮》、《炸龙头》、《接老婆》、《三对象》、《消江渡》、《戒赌》、《戒毒记》、《真厉害》、《农家风波》等十几个调子戏分别在省、市及国家级发表与获奖。
在县委、政府的关怀指导下,为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县文化馆于1981年搜集整理了道州调子戏音乐集(上、中、下三册)。2011年,县文化局、文化馆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又搜集整理编印了道州调子戏曲目五册,并发掘出一批调子戏剧本。县文化馆党支部宣委、戏剧专干本文作者潜心创作多年,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剧本专集《月岩情——道州调子戏剧本选》,从各个角度歌颂了道县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果。道州调子戏的发掘整理与推陈出新,为保护与传承地方剧种和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2010年8月经道县人民政府批准,道州调子戏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2011年4月,经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道州调子戏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2012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道州调子戏为非遗重点保护名录。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调子戏均为言传身教,并未将剧本整理成册,如今,调子戏演员存在年龄老化和青黄不接等问题,需由政府扶持组建一支道州调子剧团,积极发掘与保护,只有这样,道州调子戏才能像鲜花一样开得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