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 湖南省人民政府 永州市人民政府
登录 注册 简体 繁体
无障碍 | 适老版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道县概况 > 行政划分
分享到:
道县洪塘营瑶族乡
  • 2025-10-14 15:04
  • 编辑:
  • 作者:
  • 来源:洪塘营瑶族乡
  • 【字体:    

一、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因乡政府驻地位于“昔有五营八寨”的洪塘营村而得名。

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1°43′28″~111°55′12″,北纬25°09′24″~25°22′24″。地处县东南部,东临宁远县九疑瑶族乡,南接江华瑶族自治县雾江乡、湘江乡,西靠横岭瑶族乡,北抵四马桥镇。乡人民政府驻洪塘营村,电话区号0746,邮政编码425307,距县城43千米。

政区沿革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属道州蒋居乡。民国2年(1913年)属道县南四区。民国36年(1947年)属广德乡。1952年6月设洪塘营乡,属第八区。1958年10月为东风人民公社洪塘营大队。1961年5月设洪塘营人民公社,属第八区。1968年撤区,为县属洪塘营人民公社。1969年恢复区,仍属第八区。1984年4月改洪塘营乡,9月改洪塘营瑶族乡。

行政区划代码431124213

政区划分2016年末开始村级合并,由17个村合并成10个村,现辖大洞田、插花坪、洞湖、老何家、东江、香花树、洪塘营、湾子岭、楠竹坪、东江源等1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22个村民小组149个自然村

人口面积2024年末,辖区总人口14810人。其中常住人口6814占比46%。总人口中。人口以瑶族为主,达6756人,占45.6%;另有汉族7949人,占53.7%。2024年人口出生率5.97‰,人口死亡率8.34‰,人口自然增长率-2.37‰。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9.5千米,南北最大距离24千米,总面积22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20平方千米,占99%;水域2平方千米,占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人。

地形地貌境处东南山区,是典型的中山地貌,具有山地地形特征,层峦叠嶂,清溪流泻,大小村庄分布其间。全乡平均海拔582米,最高点癞子山海拔1882米,最低点东江脚良木树电站海拔282.5米。境内属湘江水系有泡水河贯穿乡大洞田村、插花坪村、老何家村、东江村,泡水河源头处在本乡与宁远县、蓝山县、江华县交界处的九疑山脉的象胶坪,境内长67千米。

矿藏及自然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锂矿、铅锌矿、钨矿、赤铁矿及重晶石等。境内水位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共有小水电站26个,其中1000千瓦以上的小水电站11个。山林面积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2.5%。盛产木、楠竹、药材等,是全县主要的产林基地之一,其中药材厚朴存林面积15万亩,年产厚朴干货500吨,是全国七大厚朴药材基地之一。

交通条件:洪塘营乡境内交通便利新建和改造了农村公路(硬化插花坪村大阳洞路段1.1公里,硬化大蓬江2组林木厚朴产业道路3.5公里、硬化楠竹坪村雨王冲路段1.2公里、硬化东江源村路段0.8公里,维修道路13公里、加宽香花树原猫儿岭7组马路至4.5米、维修洪东公路4.7公里)28.8公里。境内另有主干道上坦线,贯穿东江村、老何家村、插花坪村、大洞田村等。洪塘营乡境内村道错综密布,交通便利,基本已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

二、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10009亩,人均0.68亩;其中水田6650亩,旱地3359亩,以种植水稻、红薯、玉米、蔬菜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为主。2024年粮食产量0.78万吨,其中小玉米0.2万吨,红0.068万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2024年蔬菜种植0.65万亩,产量1.37万吨,主要品种有萝卜、白菜等。秋冬季油菜种植2500亩,蚕豌豆种植300亩,马铃薯种植200亩,蔬菜种植2000亩,绿肥种植500亩

林业盛产杉木、楠竹、药材等,是全县主要林产基地之一,其中药材厚朴存林面积15万亩。

畜牧业以猪、牛、家禽为主,2024年生猪饲养量0.31万头,年末存栏0.085万头;牛饲养量0.1万头,年末存栏0.08万头;羊饲养量0.5万头,年末存栏0.35万头,家禽饲养量14万羽。

财政金融2024年财政总收80.84万元其中基本为财政拨款

三、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洪塘营乡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0处,各类文化专业户3户,农家书屋10座,藏书2.2万多册;全乡志愿者注册人数1046余人,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践行文明创建

教育2024年末有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266人,专任教师8人;小学4所,在校学生538人,专任教师4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187人,专任教师17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24年二本以上人数34人

医疗卫生2024年末有乡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村卫生室10个,床位62张,每万人拥有病床4.2张;专业卫生人员36名,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23人。村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2.75%

社会保障2024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08户,人数3461人,特困供养112人,共办理临时救助59例

四、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在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境内公交全覆盖,有县城到洪塘营、县城到大洞田的客运汽车,10个村通了客运班车。

邮政电信2024年有邮政所1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2家,电信服务网点4个,互联网用户723户。

五、工作总结

(一)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1.切实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党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10个村的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2.切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筑牢思想防线。

3.切实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提升政治引领。

4.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5.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

(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

1.2024年紧扣本地资源特色发展定位,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发展老何家茶叶加工厂、洪塘营村牛场、湾子岭村羊场、东江源村中药材加工厂等特色产业,精心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点3个,实现老何家“营道古茶”年产量1200斤,产值36万元。洪塘营村牛场圈存成年牛50头,总资产估值50万元,创造贫困户就业岗位14个。湾子岭村羊场圈存成年羊200头,幼羊30头,总资产估值70万元。持续开发15万亩厚朴资源,2024年产厚朴干货1000余吨,预估产值800万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打造厚朴等中药材种植基地。

2.2024年洪塘营瑶族乡气候宜人,花团锦簇,年平均气温25度左右,是天然“氧吧”和绝佳的“避暑圣地,养身天堂”。全乡目前共有1个瑶族文化陈列馆、5家瑶族特色餐饮店,1家瑶族特色民宿。洪塘营的瑶族文化例如:盘王节、草龙舞、长鼓舞、瑶服、吊脚楼、瑶医瑶药、瑶民住房等均有较好的保留。在2024年里,洪塘营瑶族乡成功举办首届瑶乡“村晚”、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环九嶷山“六月六”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了欢庆盘王节文化交流活动等,为洪塘营瑶族乡的康养文旅产业发展打造和推动瑶族文化发展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3.洪塘营瑶族乡坚持因地制宜,扬优成势,以产业振兴为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广山片推进特色种养殖业。一是发展特色种植业。洪塘营村、香花树村种植油茶580亩。香花树村种植板栗400余亩,年总产值约15万元。洞湖村种植杨梅、猕猴桃、黄桃、果冻橙、锥栗、八月炸等特色小水果350余亩,年总产值约40万元。二是发展特色养殖业。洪塘营村以养牛场为依托,投资206万元,成立牛场专业合作社,圈存成年牛49头,总资产估值51万元。湾子岭村以养羊场为依托,当前圈存成年羊200头,幼羊30头,总资产估值70万元。

4.洪塘营瑶族乡矿产资源、风力资源丰富。2019年三峡风电在洪塘营乡境内开始投资风电项目,项目分三期进行共投资约11亿元(目前一期、二期、三期均已完工),一期风电场总投资4.30亿元,共安装13台风电机,于2021年3月份全容量并网发电。二期风电场总投资4.42亿元,共安装17台风机,于2023年10月份全容量并网发电。三期风电场总投资1.34亿元,共安装11台风机,2025年1月开始并网发电。2022年7月湖南紫金锂业进驻洪塘营乡进行碳酸锂开采,耗时3个月即实现30万吨选矿工业试验试运行,目前一期已建成投产。目前规划在洪塘营境内完成湘源锂多金属矿采选冶一体化项目采选冶项目,预计采选冶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计划于2025年9月再建成一期年产3万吨电池级碳酸锂生产线,两期全部投产达效后,预期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运达风电横岭项目在洪塘营境内共计投资安装10台风力发电机组,于2024年11月上旬正式破土动工,

(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辖区内没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事件,无集体越级上访、无安全责任事故、无干部职工违法犯罪,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1.扎实做好平安创建工作。

2.扎实做好全民禁毒工作。

3.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4.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改善民本民生

1.以争创国家卫生乡为目标,全面改善乡村环境,努力在“富裕、美丽、幸福”上做文章。落实“网格化”卫生管理机制,保证各村均有保洁员,实现全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全覆盖。联合乡机关各部门多次在洪塘营村和东江村集市进行市场整治,定期对各责任路段车辆乱停乱放、环境卫生、占道经营等行为进行整治,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2.不断夯实卫生计生工作。全乡没有出现重大传染病。各项优生优育民生实事按时间进度要求落实到位。计生协会组织得到健全并经常性开展工作

3.全面落实“林长制”,加大森林抚育力度,保护森林资源,洪塘营乡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严格落实“河长制”,积极开展瑶乡水域环境整治,强化水库后续管理,促进水域生态平衡。坚决杜绝秸秆焚烧,积极探索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有效方式。倡导绿色、低碳、节约型消费观,让文明绿色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4.不断完善便民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人员、硬件设施全部按要求配备到位,实现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全年各村为村民服务代理事项675余件,大大方便了群众办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